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低濁度傳感器(用于測量濁度≤10 NTU 的低濁水體,如飲用水、超純水等)的工作原理基于光散射與透射定律,核心是通過精確捕捉水體中微小顆粒物對光線的散射信號,間接反映濁度水平。其設計需重點解決低濁環境下信號弱、干擾多的問題,以下是具體原理及關鍵技術細節:
一、核心原理:光與顆粒物的相互作用
濁度的本質是水體中懸浮顆粒物(粒徑通常 0.1~10 μm)對光線的散射能力。低濁度傳感器通過以下步驟實現測量:
光源發射:傳感器內置穩定光源(如紅外 LED、激光二極管),向水樣發射固定強度的單色光(波長多為 860 nm,避免水中天然色素如葉綠素的吸收干擾)。
光的散射與透射:
當光線穿過水樣時,大部分光線沿直線傳播(透射光),少量被顆粒物散射(散射光),散射方向與顆粒物大小、形狀相關:
小顆粒(<1 μm,如膠體)主要產生瑞利散射,散射光均勻分布在各個方向(前向、側向、后向);
較大顆粒(1~10 μm,如微小泥沙)主要產生米氏散射,散射光集中在前向角度(與入射光方向夾角 0°~90°)。
信號接收:傳感器通過特定角度的光電探測器(如光電二極管、光電倍增管)捕捉散射光或透射光強度,再通過算法轉換為濁度值(NTU)。
二、關鍵測量方式:散射光法(低濁度核心)
低濁水體中顆粒物少,散射光信號極弱(通常 < 0.1% 的入射光強度),因此傳感器普遍采用散射光法(而非高濁度常用的透射 - 散射對比法),并通過角度優化提升靈敏度:
前向散射(90°±30°):
低濁環境中,顆粒物以小粒徑膠體為主,前向散射光強度比側向(90°)或后向(180°)更強,更易被捕捉。例如,多數低濁傳感器采用25°、45° 或 90° 前向角,平衡靈敏度與抗干擾(如氣泡的后向散射干擾較?。?。
雙通道補償:
部分高精度傳感器(如哈希 1720E)同時測量 “前向散射光" 和 “參考光"(未經過水樣的原始光),通過比值計算消除光源波動(如 LED 衰減)導致的誤差,確保低濁段(<0.1 NTU)測量穩定。
三、抗干擾設計:低濁測量的核心挑戰
低濁度測量易受環境光、氣泡、光學污染等干擾,傳感器通過以下設計抵消影響:
光學屏蔽:
測量腔采用遮光材料(如黑色聚四氟乙烯),避免環境光進入;流通池內壁做啞光處理,減少雜散光反射。
氣泡排除:
在線式傳感器的流通池設計為 “U 型" 或 “斜向進水",利用重力排氣;便攜式傳感器需手動搖晃排除氣泡(氣泡會強烈散射光,導致濁度虛高)。
自動清潔:
膏端傳感器配備超聲波清潔或刮刀裝置,定期清除光學窗口的污染物(如生物膜、鈣垢),避免其成為 “假顆粒" 干擾散射信號。
溫度補償:
內置溫度傳感器,通過算法修正水溫變化對水體折射率的影響(水溫每變化 1℃,低濁測量誤差可能增加 0.01~0.05 NTU)。
四、校準基準:濁度單位(NTU)的溯源
傳感器的測量結果需基于標準濁度溶液校準,以確保準確性:
福爾馬肼標準液:國際通用基準,通過硫酸肼與六次甲基四胺反應生成的膠體顆粒,其散射特性穩定,作為 0 NTU(超純水)、1 NTU、5 NTU 等校準點。
低濁校準技巧:校準 0 NTU 時需用 “超純水"(電阻率≥18.2 MΩ?cm),避免水中溶解的微小顆粒物影響零點;校準后需驗證線性(如 0.5 NTU 標準液的測量偏差應≤±0.02 NTU)。
總結
低濁度傳感器的核心是 **“精準捕捉微弱散射光信號,并通過抗干擾設計抵消環境影響"**:通過優化光源波長、散射角度提升靈敏度,通過光學屏蔽、溫度補償、自動清潔減少誤差,最終將散射光強度轉化為穩定的 NTU 值。其設計難點在于低濁段(<0.1 NTU)的信號放大與噪聲抑制,這也是區分傳感器精度的關鍵(如高精度傳感器可分辨 0.001 NTU 的變化,適用于制藥用水;常規傳感器精度為 0.01 NTU,適用于飲用水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