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透射 - 散射對比法傳感器通過同時測量透射光和散射光,并結合兩者的比值或差值計算濁度,其測量精度受多種因素影響,涵蓋硬件設計、被測水體特性、環境干擾及算法優化等多個維度。以下是主要影響因素的詳細分析:
一、硬件設計與光學特性
光源穩定性
光源的強度、波長穩定性直接影響光信號的基準值。若光源(如 LED、激光)存在漂移(如溫度導致的光強衰減、波長偏移),會導致透射光和散射光的測量基準發生偏差,進而影響兩者的對比關系。
例如:紅外光源(常用于抗干擾)若波長不穩定,可能誤將氣泡的散射信號納入計算,降低精度。
光路結構與校準
光路長度:高濁度水樣需短光路(減少光衰減),低濁度需長光路(提高靈敏度),光路長度與被測濁度范圍不匹配會導致信號過弱或飽和。
光路對準精度:透射光接收器與光源的同軸度、散射光接收器的角度偏差(如偏離 90° 或前向散射角),會導致光信號采集不準確,破壞透射 - 散射的關聯性。
校準誤差:若使用的標準濁度液(如福爾馬肼標準液)濃度不準,或校準過程中未消除氣泡、光路污染等干擾,會導致后續測量的系統誤差。
光學窗口污染
高濁度水體中的顆粒物、藻類、油污等易附著在傳感器的光學窗口(如藍寶石玻璃),形成污垢層。這會同時衰減透射光(污垢遮擋光線)和散射光(污垢本身成為散射源),且兩者的衰減比例不一致,破壞對比算法的準確性。
二、被測水體的物理化學特性
顆粒物特性
粒徑分布:透射 - 散射對比算法通常基于 “平均粒徑" 假設,若水樣中顆粒物粒徑差異過大(如同時存在膠體和大顆粒泥沙),其散射和透射特性的關聯性會偏離算法模型,導致誤差。
顏色與吸光性:若水樣含高色度物質(如印染廢水的染料),會額外吸收特定波長的光線(如可見光),導致透射光強度異常降低,而散射光受影響較小,破壞兩者的對比關系。
氣泡干擾
氣泡的散射特性(如散射強度、角度分布)與固體顆粒物存在差異,但在復雜水體中,大量氣泡仍可能被誤判為顆粒物。尤其當氣泡附著在光學窗口或懸浮在光路中時,會同時影響透射光(遮擋)和散射光(增強),且兩者的變化幅度不成比例,導致算法難以玩全補償。
溫度與折射率
水溫變化會影響水體的折射率,進而改變光線的傳播路徑和散射效率。例如:高溫下水體折射率降低,可能導致散射光強度輕微下降,而透射光受影響較小,對比算法若未內置溫度補償模型,會引入誤差。
三、環境與干擾因素
外部光線干擾
若傳感器密封不嚴或光路設計未遮光,環境光(如陽光、現場照明)可能進入測量光路,干擾透射光或散射光的測量值。尤其在戶外使用時,陽光的波動會導致信號基線漂移。
水流狀態
水流速度過快或過慢均可能影響精度:
流速過快可能導致測量池內出現紊流,帶入更多氣泡或使顆粒物分布不均;
流速過慢可能導致顆粒物沉積在測量池底部,或氣泡滯留,改變光路中的顆粒物濃度。
振動與安裝
傳感器安裝不穩固(如在泵體附近、管道振動劇烈處),會導致光路相對位移,使透射光和散射光的采集角度發生微小變化,破壞信號的穩定性和關聯性。
四、算法與數據處理
對比算法的適用性
不同廠家的透射 - 散射對比算法(如比值法、差值法、多元回歸模型)對特定水體的適配性不同。例如:針對市政污水優化的算法,在工業廢水(含特殊顆粒物)中可能出現偏差,因兩者的透射 - 散射關聯性存在差異。
動態補償能力
若算法未包含針對 “瞬時干擾"(如氣泡快速通過光路、顆粒物團塊)的濾波或補償,會將這些異常信號納入計算,導致測量值波動。例如:氣泡引起的散射光瞬時峰值若未被識別為干擾,會被誤判為濁度突增。
五、維護與老化
部件老化
長期使用后,光源光強衰減、光電接收器靈敏度下降(如光電二極管老化),會導致透射光和散射光的信號強度比例發生變化,且這種變化可能非線性,校準難以玩全修正。
清潔頻率不足
若自清潔功能(如超聲波清洗、機械刮刀)失效或清潔頻率不夠,光學窗口污染會逐漸加重,導致透射 - 散射信號的偏差累積,最終影響精度。
總結
透射 - 散射對比法傳感器的測量精度是硬件設計、水體特性、環境干擾、算法優化及維護水平共同作用的結果。在實際應用中,需通過以下措施提升精度:
選擇帶溫度補償、多波長光源、高效自清潔功能的型號;
針對被測水體特性(如高色度、大粒徑顆粒物)選擇適配算法的傳感器;
定期校準(使用標準濁度液)并維護光學窗口清潔;
優化安裝環境(避免振動、強光,保證水流穩定)。